2022年3月:突现异样的开端
72岁的张青顺老人在一次日常用餐时感到吞咽不适,起初以为是普通咽喉炎,未加重视。然而症状持续加重,一个月后,他的咽喉疼痛已难以忍受,甚至出现进食梗阻感。女儿张女士接到电话后,立刻从外地赶回河南焦作老家,带父亲前往当地医院五官科就诊。
检查时,医生发现老人左侧扁桃体上有一个"圆鼓鼓的透明水球",触诊质地异常。次日转至焦作市第二医院进一步检查时,这个"水球"竟意外破裂,仅剩一层薄膜状组织随呼吸颤动。医院紧急进行病理活检,当天下午结果出炉——(左扁桃体)低分化鳞癌,且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,疑似转移。主治医生沉重告知:"晚期癌症,预期生存期约四个月。"
2022年4月-5月:绝境中的抉择
面对三个常规治疗方案(北上广手术切除、手术联合化疗、放化疗),张女士陷入两难。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封控期,跨省就医困难;加之父亲白细胞偏低、体质虚弱,她最终婉拒了所有激进治疗。
展开剩余64%转机出现在北京301医院的亲属援助。通过远程会诊,肿瘤专家建议采用**"精准放疗+中药调理"**的保守方案。放疗可在焦作本地完成,但适合癌症患者的中医资源稀缺。正当张女士焦虑之际,专家推荐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:"这家专科医院距离你们仅一小时车程。"
在郑州工作的堂侄主动请缨,带着全部检查资料面见袁希福院长。当电话里传来"中医可以介入治疗"的肯定答复时,张女士数月来紧绷的神经终于稍得舒缓。
2022年6月-7月:33次放疗与中药的协同攻坚
治疗前夕,张女士向父亲坦白病情。出乎意料的是,平日胆小的老人反而安慰起女儿:"妞,别哭!现在医学发达,咱们听医生的。"这份镇定成为全家人的精神支柱。
盛夏酷暑中,老人每天准时到院接受放疗,33次治疗一次未落。同步服用的中药苦涩难咽,但他总是一饮而尽。治疗期间,放疗针对性缩小病灶,中药则缓解了放射性口干、提升免疫力。7月复查显示:左扁桃体病灶明显消退,颈部淋巴结从26mm缩小至17mm。
2022年8月-2023年2月:黑发新生的康复信号
持续的中药调理让老人体质逐渐改善:原本全白的头发冒出80%黑发,面色转为红润,脾胃功能恢复。2023年2月27日复诊时,颈部淋巴结进一步缩小至13mm,仅剩放疗后口干、咽痰等轻微后遗症。
2024年4月:抗癌明星的新生
在"郑州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"上,精神矍铄的张青顺与女儿携手登台。张女士展示着最新复查报告:"淋巴结已缩至9mm,父亲现在种花遛鸟、骑车带母亲郊游,生活质量比患病前更好!"台下掌声雷动,这个曾被判定仅剩4个月生命的老人,用两年多的高质量生存证明了**"带瘤生存"**的可能。
发布于:河南省